当前,我国在教育体系中植入数智化基因,正构建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周期培养框架。在基础教育阶段,全国多地将数智素养纳入培养目标,“人工智能进课堂”等项目加快实施。高等教育则致力于实现深度拓展。比如,清华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,已在200余门专业课程中开展智能化教学改革实践,打造了“AI学伴”“备课助手”等十大智慧教学场景;浙江大学分层分类开设“人工智能基础”通识必修课,实行“AI+X”创新性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计划,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。
与部分国家校企合作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不同,我国通过“智能基座”“现代产业学院”等载体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效衔接。“微专业”“学分银行”等机制创新通过将企业主导的人工智能项目经验、行业认证纳入学历教育学分体系,实现了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资源的精准流动。有先进通信技术企业与超百所高校共建,不仅将操作系统与AI大模型交互技术拆解为可教学的课程模块,更通过“高校科研攻关—企业场景验证—人才能力认证”机制,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5G基站节能算法、工业互联网安全协议等产业级项目。从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担任产业教授,到学生深度参与产业项目攻关,产教融合正让AI时代的数字人才培养从“单向输出”变为“双向赋能”。
从全球视野看,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数字人才培养正形成独特的系统优势。这种优势源于“顶层设计—中层协同—基层创新”的全链条贯通,展现出兼顾规模效应与质量效能的中国特色。纵观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格局,我国实践注重整体效能。国家层面构建从技术突破层到技能普及层的立体化培养体系,同时鼓励地方与行业探索差异化路径。比如,长三角地区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数智人才联盟,实现九城市课程互认和师资共享。“全国一盘棋”与“区域特色化”的结合,让数字人才供给既能适配国家战略需求,又能响应地方产业转型节奏。在开放合作维度,我国的系统优势正转化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公共产品。我国通过“鲁班工坊”项目开展职业教育“出海”,成为当地AI技术人才培养的标杆。在政府、高校、企业多方协作下,我国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数字技术人才培训中心,既分享智能农业等实用技术,也助力构建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+多方参与”培养模式,为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AI发展生态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人才竞争,是培养体系适应性与创新性的较量。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的前沿探索,到各地各校的鲜活实践,我国正走出一条兼具技术深度与人文温度、立足本土又面向全球的培养之路。当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才既能驾驭算法逻辑,又能守护价值底线,既能深耕专业领域,又能跨界整合资源,他们必将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142.39MB
查看328.52MB
查看86.5MB
查看731.52MB
查看
网友评论更多
194解君岚y
重磅官宣!易会满落马背后
2025/09/08 推荐
4137单于宝嘉307
OpenAI的00后“叛徒”正在碾压华尔街“老江湖”
2025/09/07 推荐
453荣星维ag
成飞这次又要火!歼20蒙皮细节纤豪毕现 高超工艺让国人放心
2025/09/06 不推荐